古诗文网 下载APP
推荐 诗文 名句 作者 古籍

伤寒例原文

  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斗指寅。

  惊蛰二月节斗指甲,春分二月中斗指卯。

  清明三月节斗指乙,谷雨三月中斗指辰。

  立夏四月节斗指巽,小满四月中斗指巳。

  芒种五月节斗指丙,夏至五月中斗指午。

  小暑六月节斗指丁,大暑六月中斗指未。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处暑七月中斗指申。

  白露八月节斗指庚,秋分八月中斗指酉。

  寒露九月节斗指辛,霜降九月中斗指戌。

  立冬十月节斗指乾,小雪十月中斗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斗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斗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斗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斗指丑。

  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则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病者,以其最盛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其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相似,但治有殊耳。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气候亦有应至仍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必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注:桂本餐字为飧,似误]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凡伤于寒,传经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多死。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汗出、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濡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细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弦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伤寒传经在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 (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粥饮,余如桂枝法将息,桂枝汤见后卷。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传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厚朴四两 石膏半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

  传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

  桂枝当归汤方

  桂枝二两 当归三两 半夏一升 芍药三两 黄柏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温三服。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