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下载APP
推荐 诗文 名句 作者 古籍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出自宋代晏殊的《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译文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泪。

注释念兰堂红烛:想到芳香高雅居室里的红烛。心长焰短:烛芯虽长,烛焰却短,隐喻心有余而力不足。向人垂泪:对人垂泪(蜡泪)。

赏析词人以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那细长的烛心和短小的火焰,正是词人自身的写照,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象征着悠长的思念和悠长的恨,焰短,暗示着力不从心,暗示着希望的渺茫,词人在深深叹息,无法改变别离的命运。

古文岛 APP客户端 立即打开

原文

晏殊 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分别后相隔千里,音信不通,心中的深情也无法寄出,令人惆怅。碧纱窗里看惯了春花秋月,听厌了梧桐夜雨点点滴滴敲打着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彻夜无眠。
她日登上高楼眺望,天地寥阔,阴云密布,全无离人的半点踪影,让人更加忧伤憔悴。可叹啊!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

阅读全文 ∨

赏析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

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创作缘由,有学者认为作者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秋以观文殿学士知永兴军,与远在汴京的亲朋分离,离情别绪自然难以排遣,于是创作了这首抒怀而“难寄”之作,其欲寄予之人可能是情人,亦有可能是借男女别离向朋友倾诉胸中愁怨。

参考资料:完善

1、 何新所·晏殊晏几道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

简析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写与情人别后的千里相隔,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上片写秋天的深夜,月映纱厨,雨打梧桐,使人想起远在千里外的丈夫,音信全无,因而怅极愁生,几回无寐;下片写愁人登楼远望,唯见遥远的天边阴云暗淡,甚至连聊慰离愁的归鸿也没有,因此更为惆怅。全词移情于物、亦物亦人,更为婉曲,
阅读全文 ∨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8-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420篇诗文 ► 235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