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下载APP
推荐 诗文 名句 作者 古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出自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注释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交错纵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赏析此句语言空灵剔透,闲淡优美,诗人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别致,描绘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境界,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透露出一种纯美的宁静。

古文岛 APP客户端 立即打开

原文

苏轼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解衣入睡,恰好看到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

阅读全文 ∨

文言知识

一、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

阅读全文 ∨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

阅读全文 ∨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抒情: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赏析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本文可分为三层来赏析

阅读全文 ∨

简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散文作品。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他借此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从中体现出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通达晓畅。其情感真挚,言简义丰,意
阅读全文 ∨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3篇诗文 ► 4814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