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红线毯》
译文得享高官厚禄的宣州太守怎会想到,织就一丈毯,需费千两丝,多么劳民伤财。
注释千两丝,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丝之多。
赏析此句用反诘的语气去责问宣城太守,揭示了太守不察民生、不体民情的现实,“一丈毯,千两丝”两个悬殊数字的对比极有分量,可见诗人对此丑恶现象愤恨填膺。
原文
白居易《红线毯》
忧蚕桑之费也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红线毯,是南方女子经过采桑养蚕、择茧缫丝、拣丝练线、红蓝花染制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织而织就的。
费尽了心血和汗水染成的红线比红蓝花还要红,织成的毛毯却被铺在宫殿地上当做地毯。
披香殿广阔到足有十丈多长,这些红线毯正好与宫殿地面的大小适合而铺满。
红线
简析
《红线毯》是一首乐府诗。此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地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全诗形式较自由,长短句协调有致,语言质朴直率,感情激烈直露,记事直截了当,是“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生动示例。
创作背景
这是组诗《新乐府五十首》的第二十九首诗。中唐“时政”之弊很多,其一是地方官“每假进奉,广有诛求”(白居易《论裴均进奉银器状》)。“宣州太守”的进奉“红线毯”就是一例。《元和郡县志》卷二八载,宣州“自贞元后,常贡之外,别进五色线毯”。这触发了白居易对“宣州太守”一类昏官的愤怒鞭挞与对“生民病”(《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989篇诗文 ► 1888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