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一》
译文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的珍珠?
注释“草萤”二句:以萤光并非火,露滴不是珠来比喻人世间的某些假象,并告诫人们不要为假象所蒙蔽。
赏析此句运用比喻,阐明哲理,草丛间的萤虫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也不是珍珠,但是有闪光、晶莹的外表,人们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原文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当,去爱臧武仲那样的人,哪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呢?
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
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
鉴赏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
赏析
第一首诗放言政治上的辨伪。“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首联二句单刀直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在被贬谪去江州(浔阳)途中和元稹的同名组诗之作。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过了五年,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感慨万千,也写下《放言五首》诗奉和。此诗为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完善
1、
彭重光 龚克昌.白居易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3-125
2、
赵庆培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96-898
简析
《放言五首·其一》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放言政治上的辨伪。首联单刀直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颈联两句都是比喻,萤虫、露水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全诗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989篇诗文 ► 1888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