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出自唐代戎昱的《咏史》
译文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注释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拟:意欲;打算。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尘:指烟尘,代战争。
赏析此句诗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拿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传达出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的痛心疾首。
原文
戎昱《咏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国家的江山社稷,本应依靠明智的君主来稳固,而国家的安危却寄托通过公主和亲来维系和平。
怎么能够指望仅凭女子的美貌,就能平息边境的战乱和胡人的侵扰呢?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鉴赏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
创作背景
唐代从安史之乱后,朝政紊乱,国力消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都曾经采用“和亲”的政策),但结果却是侵扰愈多,使边境各族人民饱受痛苦。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便创作了此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石家庄市: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
赏析二
首联开门见山,直抒历史。翻开汉王朝的历史,里面记载着很多的和亲与通婚之事。如汉武帝刘彻将细君嫁到乌孙王国,汉元帝刘奭把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等。这种和亲或通婚政策并没能阻止大汉王朝的衰败,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颓势。由此可见,这种计策是极其短见和拙劣的。这里其实是以汉喻唐。他在这里回顾了历史上某些“
简析
《咏史》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指出和亲是最为拙劣的政策;颔联便单刀直人,明确指出国家的治理要靠英明的皇帝,而执行和亲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妇女身上;颈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用女色乞取国家安宁;尾联晓以史鉴,指出已成为千年白骨的主张和亲者,没有一个
戎昱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116篇诗文 ► 41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