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下载APP
推荐 诗文 名句 作者 古籍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出自唐代戴叔伦的《调笑令·边草

译文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野草枯尽,戍边的兵士也已老。

注释边草:边塞之草,此草秋天干枯变白,为牛马所食。尽:死。

赏析此句用“边草”两字重叠,使读者联想到一望无际的草原,显示出空间的寥阔,点明边塞的地理环境,渲染了荒凉的气氛,又以“草尽”烘托“兵老”,暗寓着统治者把戍卒当作“边草”一样看待的意思,表现出诗人对统治者不管戍卒死活的斥责和抗议,寄托着对戍卒遭遇的深切同情。

古文岛 APP客户端 立即打开

原文

戴叔伦 戴叔伦调笑令·边草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野草枯尽,戍边的兵士也已老。山南山北雪后放睛,千里万里处处月明。明月啊,明月!远处传来胡笳一声,令人悲苦愁绝。

注释
调笑令:词牌名,又名“三台令”、“转应曲”、“调啸词”、“古调笑”、“宫中调笑”等。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

阅读全文 ∨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边地戍卒思归情绪的小令,这类题材在唐诗中多得不可胜计,但在词中却很少见。盛唐时代的诗人们都向往到边塞建功立业,所以岑参等人笔下的边塞风光无比壮丽,充满乐观的情调。但到了中唐时代,情况不同了,李益的边塞诗就有一种凄凉的气氛,不少诗篇描写边地戍卒的思乡怀归和哀怨情绪。戴叔伦此词所写

阅读全文 ∨

鉴赏

  盛唐、中唐时代,北部、西北部边疆与异族的战争接连不断,边塞生活、边兵情怀就成为诗词中的常见题材。这首边塞词就抒写了久戍边陲的士兵冬夜对月思乡望归的心情。

  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在边关征战的兵士的命运如同边草。边草就是边地的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谓白草“

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朝时期,政府在边地设立都护府,管理边地事务。很多士兵驻扎在边地,边地战事不断,士兵生活悲苦。

参考资料:完善

1、 童辉 .《一生最爱古诗词》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2 :307 .

简析

  此词前三句以咏草起兴,点明边地环境,又以“草尽”喻“兵老”,设喻新颖。以下两对句依旧写景,以“雪晴”、“月明”衬托戍卒的乡思。末句摹声,写胡笳声传人戍卒耳中后所引起的心理反应。“愁绝”二字为词眼,将戍卒戍边的愁苦之情和盘托出。这首词以比兴手法和明白如话的语言,将荒凉苦寒的边疆、戍边士兵无穷的愁怨
阅读全文 ∨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286篇诗文 ► 52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