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有先生论
李贽〔明代〕
遇得其人,则一言以兴;遇不得其人,则一言遂死。千载遇少而不遇多,此志士所以在山,仁人所以尽养寿命也。唯其不忍为,是以莫肯为,歌咏弹琴,乐而忘死,宜矣。然则东方生盖亦幸而遭遇汉武者也。人谓大隐居市朝,以东方生为朝隐。噫!使非武帝爱才知朔如此,敢一日而居市朝之间哉?最先避世而歌德衰者朔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遇到了投缘的人,那么说上一句话就愿意为他效命;遇不到投缘的人,那么说上一句话就彻底失望。自古以来都是遇到的少、遇不到的多,这就是为什么志士总是隐居,而仁和的人总是能活到长命的原因。只因为他们不忍心做,所以不肯做,于是弹琴唱歌,在快乐中忘记死亡,这样才好。既然如此,那么东方朔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是李贽读西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而作的一篇札记。
参考资料:完善
1、
(明)李贽著·焚书·续焚书校释:岳麓书社,2011.10
简析
这篇文章借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赞美汉武帝的爱才、东方朔的得遇,并对“千栽遇少而不遏多”的历史与现实发出了感慨。全文语言简洁,活泼,直指要害,文中通过对东方朔与汉武帝关系的分析,暗刺明代闭塞言路,不爱惜人オ、不会使用人オ,只会使用对统治者歌功颂德的丑恶现实。
赏析
这是一篇读后感,作者借着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赞美了汉武帝的爱才,东方朔的得遇,并对“千栽遇少而不遏多”的历史与现实发出了感慨。
人谓东方朔为隐于朝的大隐之士,但李贽认为如果没有汉武帝的知人之明,东方朔就不可能真的隐于朝。可见,君王的态度更重要。这符合东方朔《非有先生论》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间还有不少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最后被诬下狱,自刎死于狱中。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委》。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158篇诗文 ► 97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