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三
杜甫〔唐代〕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听说东柯谷那个地方,居住着几十户人家。
繁茂的藤条攀上门户,盖着屋瓦;清湛的溪水映着竹林,穿过白沙。
贫瘠的士地反倒适宜种粟,向阳的坡田可以种瓜。
一路上叮瞩船夫近则相告,唯恐错过了那世外桃花。
注释
东柯谷:《通志》载,东柯
创作背景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
简析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三》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一派隐逸而宁静的田园乡村景象。诗中所描绘的自然风景色彩极为明快,音调似觉轻松,给诗人黑色的旅途上划下了一线光亮,但这只是表面的。纵观诗人一生,从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去看,这是他极度愤激的、燃烧得变形的情绪,心何在出世?苦中作乐、愁中寻欢耳,是仕途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8篇诗文 ► 2728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