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返!
注释
萧萧:风声。
易水:河流的名字。
复还:回返。
创作背景
战国后期,秦国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自公元前230年始,相继攻韩,克赵,击魏,破楚,弱小的燕国危在旦夕。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公元前227年,失去故国的荆轲,正在燕国作太子丹的门客。为阻止秦国的进攻,燕太子丹请荆轲谋刺秦王赢政。为报国仇,亦为了答谢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荆轲慨然应允,准备以秦叛将
简析
此歌辞前句通过描写秋风萧瑟,易水寒冽,极天地愁惨之状,渲染苍凉悲壮的肃杀气氛,渗透出歌者激越澎湃的感情;后句表现荆轲大义凛然、义无反顾、抱定必死决心深入虎穴的献身精神。全辞语言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
荆轲
(?—前227)战国末卫国(今河南鹤壁淇县)人。先世为齐贵族,迁于卫,卫人称庆卿。秦灭卫,亡至燕,燕人称荆卿、荆叔。时秦已灭韩、赵。燕太子丹谋刺秦王政,结交荆轲之友田光,因田光之荐,乃尊荆轲为上卿。燕王喜二十八年,以秦亡将樊于期首级和内夹匕首之督亢地图出使秦国,欲乘机行刺。向秦王政献图时,秦王政展图,图穷而匕首见。行刺未成,被杀。► 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