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下载APP
推荐 诗文 名句 作者 古籍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魏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古文岛 APP客户端 立即打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以捕鱼为生的人。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他的树木, 芬芳的青草新鲜美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

阅读全文 ∨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出:
(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寻:
(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

阅读全文 ∨

相关练习

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阅读全文 ∨

赏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

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参考资料:完善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 《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赏析二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

阅读全文 ∨

简析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其艺术构思精巧,作者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他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颇具匠心,这种手法增添了描写主体的神秘感;桃花源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又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

阅读全文 ∨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36篇诗文 ► 1325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