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世家序
司马迁〔两汉〕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无如命何。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下乎!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古以来,受天命的开国帝王和继承正统遵守先帝法度的国君,不只是内在的品德美好,大都也由于有外戚的帮助。夏代的兴起是因为有涂山氏之女,而夏桀的被放逐是由于末喜。殷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娀氏的女子,商纣王的被杀是因为宠爱妲己。周代的兴起是由于有姜原及太任,而幽王的被擒是因为他和褒姒的
创作背景
此篇序文是司马迁在《外戚世家》所发的一大段意味深长的议论。《外戚世家》从“高帝崩,吕后夷戚氏,诛赵王”写起,写了汉代自惠帝时起,后妃、外戚专权给国家造成的祸乱。诸吕篡权,诛杀刘氏宗亲与汉家功臣,后周勃、陈平等又诛诸吕的一系列流血事变;窦太后时期的黄老思想与儒家思想为争夺思想控制权而演绎成的起起伏
赏析
由于《外戚世家》的内容写的是汉高祖至汉武帝几代汉家天子的外戚事,司马迁不便于就他们的事大发特发议论,因而写法平铺直叙,多客观记录,罕有情感流露其间,且在行文中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似有不便明言的苦衷。而在这篇序中,司马迁的写法就大不一样了。他借夏、商、周三代的得失,说明后妃对国家治乱的影响。
简析
这篇序文中陈述了三代的得失,论证后妃对国家治乱的影响;同时说明这些事实历史久远,不能详细记述,故正文只记载吕后、薄后、窦后及其家族的事迹。作者对于外戚干政的影响非常清楚,但外戚情况不同,有的起好作用,有的则专权乱政,故其用命运来感叹。全文议论切中肯綮,对比鲜明,强烈的感情充盈在字里行间,给人以震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4篇诗文 ► 5960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