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瓦赋
陈维崧〔清代〕
魏帐未悬,邺台初筑,复道袤延,绮窗交属。雕甍绣栋,矗十里之妆楼;金埒铜沟,响六宫之脂盝。庭栖比翼之禽,户种相思之木。馺娑前殿,逊彼清阴;柏梁旧寝,嗤其局蹙。
无何而墓田渺渺,风雨离离;泣三千之粉黛,伤二八之蛾眉。虽有弹棋爱子,傅粉佳儿,分香妙伎,卖履妖姬,与夫杨林之罗袜,西陵之玉肌,无不烟销灰灭,矢激星移;何暇问黄初之轶事,铜雀之荒基也哉!
春草黄复绿,漳流去不还;只有千年遗瓦在,曾向高台覆玉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曹操生前,铜雀台已经筑好,楼台上通道蜿蜒纵横,镂花窗户交叉错杂。雕饰的屋脊,彩绣的屋梁,铜雀台屹立在十里妆楼中;金堆的矮墙铜构的河沟,六宫的脂粉盒日夜碰响。庭中栖息着比飞的鹣鸟,门前栽种着相思的文梓。清凉阴郁,胜似先前的馺娑殿;舒裕宽敞,赛过旧时的柏梁台。
创作背景
清圣祖康熙七年(1680)冬,陈维崧离京南下,取道河北,游幕于中原,在漂泊中原五年的岁月里,陈维崧两度途经邺下,《铜雀瓦赋》当为其游历邺下时所作。
参考资料:
1、
李金早.辞赋中的旅游.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8.2-4
2、
李金松.陈维崧、冒襄诗文集中《铜雀瓦赋》之著作权辨[J].中国韵文学刊,2014(1):99-102
赏析
《铜雀瓦赋》这篇文章文字简洁,文气贯通,全篇主要是抒写铜雀台,仅仅最后两句“只有千年遗瓦在,曾向高台覆玉颜”才涉及到铜雀瓦,算是画龙点睛。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吟唱铜雀台之作繁星点点,而陈维崧此赋之所以独树一帜,正在于其选材之匠心独运。曹操所建铜雀台及其背后的风云人
简析
《铜雀瓦赋》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陈维崧创作的一篇抒情小赋。此赋缅怀曹魏历史,先描绘魏国兴盛时铜雀台的胜景,再写亡国后人去台空的荒凉,最后发出千秋功绩只剩一片遗瓦的感叹。统观全篇,一字—句都经作者反复锤炼,因而虽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辞藻清丽,无旖旎之气,独具出尘清凉之致,在抒情小赋中可谓上品。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1867篇诗文 ► 141条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