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下载APP
推荐 诗文 名句 作者 古籍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愚公移山

列子 列子〔先秦〕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古文岛 APP客户端 立即打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的北面有位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着山走,于是召集全家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削平险峻,使道路直通豫州的南边,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阅读全文 ∨

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
(1)指
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

(2)曾
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5)阴

阅读全文 ∨

问题研究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损。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

阅读全文 ∨

文章理解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

阅读全文 ∨

人物分析

愚公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于。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曲折。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

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此文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

  《愚公移山》主题思想即恒道。

  “愚公移山”故事出自《列子》。《列子》文本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崇尚虚静思想,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也正是对《列子》文本中核心思想的充分注解:

  首先,“愚公移山”故事象征了“道”的永恒性。联系其他

阅读全文 ∨

案例展示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

阅读全文 ∨

简析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这则故事的发源地是河南济源,其通常被称为“愚公故里”。此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将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进行对比,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
阅读全文 ∨
列子

列子

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28篇诗文 ► 555条名句